如何寻找地下水?搞清楚岩石空隙中这三种情况,精准定位地下水!

2022-12-06
分享到:
返回

地下水存在于岩石空隙之中,地壳表层至地下十余公里深度范围内,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空隙,特别是浅部1000-2000米深度范围内的空隙分布较为普遍。按照维尔纳茨基形象的说法,“地壳表层就好像是饱含着水的海绵”。

岩石空隙既是地下水的储容场所,又是地下水的运动通路。空隙的多少、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分布与运动的特点。

将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容场所与运动通路研究时,可以分为三类:

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以及易溶岩层中的溶穴(溶洞)。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一点: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地下水,在地下的分布均有一定的面积或长度,在物探找水的时尽可能把剖面做长,剖面数量做多,会更有效地找到出水大的地下水。


1.孔隙:松散岩石是由大大小小的颗粒组成的,在颗粒或颗粒的集合体之间普遍存在空隙;空隙相互连通,呈小孔状,故称作孔隙。

孔隙的多少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乃是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如以P表示孔隙度,Vp,表示孔隙体积,V表示岩石体积,则得 P=Vp/V 或P=Vp/V×100%,孔隙度可以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颗粒排列情况及分选程度;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为了说明颗粒排列方式对孔隙度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一种理想的情况,即颗粒均为大小相等的圆球。当这些理想颗粒作立方体排列时(图2a),


可算得其孔隙度为47.64%;作四面体排列时(图2b),孔隙度仅为25.95%。颗粒受力情况发生变化时,通过改变排列方式而密集程度不同(图3)。


上述两种理论上最大与最小的孔隙度平均起来接近37%,自然界中松散岩石的孔隙度与此大体相近。

应当注意,我们在上述计算中并没有规定圆球的大小;因为孔隙度是一个比例数,与颗粒大小无关。

自然界并不存在完全等粒的松散岩石。分选程度愈差·,颗粒大小愈不相等,孔隙度便愈小。因为,细小颗粒充填于粗大颗粒之间的孔隙中,自然会大大降低孔隙度(图3)。我们可以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一种等粒砾石的孔隙度P₁等于40%,另一种等粒的极细砂的孔隙度P₂也等于40%,而极细砂完全充填于砾石孔隙中,则此混合砂砾的孔隙度. P₃=P₁×P₂=16%。

自然界中也很少有完全呈圆形的颗粒。颗粒形状愈是不接近圆形,孔隙度就愈大。因为这时突出部分相互接触,会使颗粒架空。

粘粒表面常带有电荷,颗粒接触时便连结形成颗粒集合体,形成结构孔隙(图3—5)。由于这个缘故,粘土的孔隙度可以超过理论上的最大孔隙度。

松散岩石受到不同程度胶结时,由于胶结物质的充填,孔隙度有所降低(图3—4)。

孔隙大小对水的运动影响极大,影响孔隙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颗粒大小。颗粒大则孔隙大,颗粒小则孔隙小。需要注意的是,对分选不好、颗粒大小悬殊的松散岩石来说,孔隙大小并不取决于颗粒的平均直径,而主要取决于细小颗粒的直径。原因是,细小颗粒把粗大颗粒的孔隙充填了(图3-3)。除此以外,孔隙大小还与颗粒排列方式、颗粒形状以及胶结程度有关。


2.裂隙:固结的坚硬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与变质岩,其中不存在或很少存在颗粒之间的孔隙;岩石中的空隙主要是各种成因的裂隙,即成岩裂隙、构造裂隙与风化裂隙(图3-7)。

成岩裂隙是岩石形成过程中由于冷却收缩(岩浆岩)或固结干缩(沉积岩)而产生的。成岩裂隙在岩浆岩中较为发育,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便是。构造裂隙是岩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力产生的,各种构造节理、断层即是。风化裂隙是在各种物理的与化学的因素的作用下,岩石遭破坏而产生的裂隙,这类裂隙主要分布于地表附近。

裂隙的多少以裂隙率表示之。裂隙率即裂隙体积V1,在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中所占的比例,即:Kr=V1/V×100%

裂隙率可在野外或在坑道中通过测量岩石露头求得,也可以利用钻孔中取出来的岩芯测定。在测定裂隙率时,一般还应测定裂隙的方向、延伸长度、宽度、充填情况等。因为这些都对水的运动有很大影响。

裂隙发育一般并不均匀,即使在同一岩层中,由于岩性、受力条件等的变化,裂隙率与裂隙张开程度都会有很大差别。因此,进行裂隙测量应当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且应当明了某一裂隙测量结果所能代表的范围。


3.溶穴(溶洞):易溶沉积岩,如岩盐、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等,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会产生空洞,这种空隙就是溶穴。溶穴体积VK,在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V中所占的比例数即为岩溶率 Kₖ, 即:Kk=Vk/V×100%

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大者可宽达数百米、高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长达数十公里或更多;小的只有几毫米直径。并且,往往在相距极近处岩溶率相差极大。例如,在具有同一岩性成分的可溶岩层中,岩溶通道带的岩溶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几十,而附近地区的岩溶率都几乎是零。

将孔隙率、裂隙率与岩溶率作一对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虽然三者都是说明岩石中空隙所占的比例的,但在实际意义上却颇有区别。

松散岩石颗粒变化较小,而且通常是渐次递变的,因此,对某一类岩性所测得的孔隙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适用于一个相当大的范围。

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受到岩性及应力的控制,一般发育颇不均匀,某一处测得的裂隙率只能代表一个特定部位的状况,适用范围有限。

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利用现有的办法,实际上很难测得能够说明某一岩层岩溶发育程度的岩溶率。即使求得了某一岩层的平均岩溶率,也仍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岩溶发育的情况。因此,岩溶率的测定方法及其意义,都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岩石空隙的发育情况,实际上远比上面所讨论的复杂。例如,松散岩石固然主要发育孔隙,但某些粘性土失水干缩后可以产生裂隙;这些裂隙的水文地质意义,往往超过其原有的孔隙。成岩程度不十分高的沉积岩,往往既有裂隙,又有孔隙。易溶岩层在同一岩层的不同部位,由于溶蚀强度不均一,有的部分主要发育裂隙,有的部分主要发育溶穴。

因此,进行工作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注意观察、收集事实,在事实基础上分析空隙的形成原因及控制因素,弄清其发育规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分析地下水储存与运动条件。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发展历程
荣誉资质
研发团队
员工风采
部分用户
产品中心
找水仪器类
专业物探类
工程检测类
航空物探类
轻便钻机类
考古探索类
停产其他类
行业应用
解决方案
应用案例
服务支持
操作视频
资料下载
售后政策
常见问题
在线资料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展会信息
行业资讯
开发日志
员工登录 ERP登录
版权所有:桂林理工水文地质勘查研究院 桂ICP备16006381号-1

在线咨询

销售热线

400-902-5836

在线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