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管理条例》12月1日正式施行,科学规范使用地下水

2021-12-02
分享到:
返回


《地下水管理条例》于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


条例鼓励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节约农业用水;合理使用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防止地下水污染。

一是规范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与规划编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编制本级地下水保护利用和污染防治等规划。

二是强化地下水节约与保护。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度。除特殊情形外,禁止开采难以更新的地下水。

三是严格地下水超采治理。规范地下水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的划定。

四是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制度。强化对污染地下水行为的管控。


五是强监督管理。加强地下水监测站网和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对违反《条例》的行为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用艾都 找水金箍棒来找地下水,高效、准确、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点击查看详情】


国家发布的《地下水管理条例》是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防治地下水超采和污染,如何规范科学的找水取水,艾都勘探帮您圈出大部分重点内容。



艾都单通道找水仪:7寸触屏实时成像,智能精准,深度可调整。

【点击查看详情】



ADMT-1B型电阻率法找水仪一款稳定性、准确很高的找水仪

【点击查看详情】

多通道实时成像找水仪,采用16/32通道同时输入测量来获取稳定的场源,不仅解决了天然电场随时变化的问题,而且在同一剖面避免多次移动电极造成的误差,解决了单通道仪器重复测量数据剖面不一样的缺点。

【点击查看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748号

《地下水管理条例》已经2021年9月15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李克强

2021年10月21日


地下水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防治地下水超采和污染,保障地下水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地下水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的水。


第三条 地下水管理坚持统筹规划、节水优先、高效利用、系统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地下水调查、监测等相关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水管理负责,应当将地下水管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控制开采量、防治污染等措施,维持地下水合理水位,保护地下水水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调查、监测等相关工作。


第六条 利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地下水取水工程管理,节约、保护地下水,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七条 国务院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情况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考核评价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损害地下水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


对在节约、保护和管理地下水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 国家加强对地下水节约和保护的宣传教育,鼓励、支持地下水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第二章 调查与规划


第十条 国家定期组织开展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工作。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包括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和水文地质勘查评价等内容。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水行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开展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工作。调查评价成果是编制地下水保护利用和污染防治等规划以及管理地下水的重要依据。调查评价成果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根据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成果,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下水资源状况、污染防治等因素,编制本级地下水保护利用和污染防治等规划,依法履行征求意见、论证评估等程序后向社会公布。


地下水保护利用和污染防治等规划是节约、保护、利用、修复治理地下水的基本依据。地下水保护利用和污染防治等规划应当服从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三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地下水资源条件和地下水保护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


第十四条 编制工业、农业、市政、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涉及地下水的内容,应当与地下水保护利用和污染防治等规划相衔接。


第十五条 国家建立地下水储备制度。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自然资源、发展改革等主管部门,对地下水储备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发展改革等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条件、气候状况和水资源储备需要,制定动用地下水储备预案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除特殊干旱年份以及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外,不得动用地下水储备。


第三章 节约与保护


第十六条 国家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制度。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地表水水资源状况,制定并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实施,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流域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时,涉及省际边界区域且属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应当与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合理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取水工程布局。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以及科学分析测算的地下水需求量和用水结构,制定地下水年度取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取用地下水实行总量控制,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取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要求,使用先进节约用水技术、工艺和设备,采取循环用水、综合利用及废水处理回用等措施,实施技术改造,降低用水消耗。


对下列工艺、设备和产品,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


(一)列入淘汰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名录的;


(二)列入限期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工艺名录和限期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名录的。


第二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应当同时安装计量设施。已有地下水取水工程未安装计量设施的,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安装。


单位和个人取用地下水量达到取水规模以上的,应当安装地下水取水在线计量设施,并将计量数据实时传输到有管理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取水规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公布,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保障建设投入、加大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等措施,鼓励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应用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输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先进的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节约农业用水。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试点征收水资源税。地下水水资源税根据当地地下水资源状况、取用水类型和经济发展等情况实行差别税率,合理提高征收标准。征收水资源税的,停止征收水资源费。


尚未试点征收水资源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同一类型取用水,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地表水的标准,地下水超采区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当高于非超采区的标准,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当大幅高于非超采区的标准。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取用地下水的取水许可申请不予批准:


(一)不符合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地下水水位控制要求;


(二)不符合限制开采区取用水规定;


(三)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规定;


(四)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


(五)水资源紧缺或者生态脆弱地区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项目;


(六)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垦种植而取用地下水。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地下工程建设对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对开挖达到一定深度或者达到一定排水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于工程开工前,将工程建设方案和防止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的措施方案报有管理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开挖深度和排水规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公布。


第二十七条 除下列情形外,禁止开采难以更新的地下水:


(一)应急供水取水;


(二)无替代水源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


(三)为开展地下水监测、勘探、试验少量取水。


已经开采的,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禁止开采、限制开采措施,逐步实现全面禁止开采;前款规定的情形消除后,应当立即停止取用地下水。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下水水源补给保护,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补充地下水,有效涵养地下水水源。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发展历程
荣誉资质
研发团队
员工风采
部分用户
产品中心
找水仪器类
专业物探类
工程检测类
航空物探类
轻便钻机类
考古探索类
停产其他类
行业应用
解决方案
应用案例
服务支持
操作视频
资料下载
售后政策
常见问题
在线资料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展会信息
行业资讯
开发日志
员工登录 ERP登录
版权所有:桂林理工水文地质勘查研究院 桂ICP备16006381号-1

在线咨询

销售热线

400-902-5836

在线留言

TOP